維生素D不只能增進鈣吸收!更是防疫的最佳戰友!

 本文由 國家高考合格食品技師 詹棠璘 撰寫

 

目錄

„缺乏維生素D有什麼症狀?每日建議量是多少?

„維生素D有哪些功效?

„維生素D2和D3差在哪?哪些食物能補充D2或D3?

„維生素D3真的會導致失智嗎?活性與非活性D要選擇哪一種?

 

 

COVID-19流行期間,美國前任總統川普在接受新冠肺炎治療時,處方藥單裡也有維生素D!

維生素D除了有助於維持骨骼健康,在呼吸道疾病的感染與治療更是近年相當火紅的研究主題,本文帶您一同來見識維生素D還有哪些過人之處吧!

缺乏維生素D有什麼症狀?每日建議量是多少?

國民健康署的調查,因飲食習慣與生活模式的改變,有9成的國人體內維生素D不足。正常人體維生素D基本含量應大於30 ng/mL,但多數人含量落在20-30 ng/mL。

國內甚至有將近6成的人體內維生素D低於20 ng/mL,已經屬於嚴重缺乏!光靠曬太陽、攝取食物絕對不夠,需要額外食用保健品來補充。容易缺乏維生素D的高風險族群包含:

  1. 素食者
  2. 孕婦與嬰兒
  3. 腸胃道疾病患者
  4. 銀髮族
  5. 膚色深或防曬過度者
  6. 長時間待辦公室族群
  7. 肝腎功能異常者
  8. 骨質疏鬆者

一般是不需要特別進行體內維生素D濃度篩檢,若屬於維生素D 缺乏的高風險族群,就建議要進行抽血檢測。維生素D就像人體防護罩,缺少時會影響身體的防禦能力,維生素D缺乏會出現症狀包含:

  1. 疲勞
  2. 偏頭痛
  3. 經常生病
  4. 頭髮稀疏
  5. 過敏加劇

且缺乏維生素D也會提高心臟病、自體免疫疾病、糖尿病、憂鬱症、癌症及牙周病等疾病的發生率!衛福部建議一般人維生素D攝取每日建1~50歲為400IU,50歲以上為 600IU,每日最大攝取為2000IU。以下簡單彙整血液中維生素D濃度相對應的維生素D建議補充劑量:

維生素D血液濃度檢測值

維生素D建議攝取量

>30 ng/mL

400IU

20-30 ng/mL

500-1000 IU

<20 ng/mL

1000-2000 IU

 

維生素D有哪些功效?

大家對維生素D的印象或許還停留在促進鈣吸收、幫助骨骼與牙齒的生長發育、維持血鈣平衡以及維持神經與肌肉的正常生理功能。維生素D可代謝為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的荷爾蒙,人體有大約3萬多個基因,目前研究認為,至少有2000個基因受到活性維生素D的調控。加上近年COVID-19肆虐全球,維生素D討論度迅速提高,國際上相關的研究也如雨後春筍般不斷發表,以下為近年維生素D功效的研究結果

  1. 每日攝取 400-1000 IU能預防上呼吸道感染,降低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
  2. 協助血清素的製造及釋放,使情緒穩定、幫助睡眠
  3. 降低感染新冠肺炎的死亡率
  4. 降低大腸癌、乳癌、攝護腺癌、胰臟癌的發生風險
  5. 可以調節身體細胞2000多個基因與訊號傳遞
  6. 增強免疫力,減少病毒感染機會
  7. 減少感冒與流感症狀
  8. 體內維生素D含量越高的癌症患者,死亡率越低

維生素D2和D3差在哪?哪些食物能補充D2或D3?

維生素D為脂溶性維生素,有D2和D3兩型態:D2大部分來自植物,D3大部分來自動物,且可由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皮膚,再由人體轉化並自行合成,因此又被認為是一種固醇類的陽光荷爾蒙。

兩種型態最終經由肝腎轉化成活性態的D3(1,25-dihydroxyvitamin D),作用在小腸、骨頭、副甲狀腺,幫助鈣吸收與調節。

維生素D3能有效提升體內維生素D儲存量為維生素D2的2~3倍,且維生素D3能維持血液中維生素D濃度較維生素D2高出87%,當需要補充維生素D時,D3會是較好的選擇!

日常生活中,維生素D2多存在於菇類、豆漿、燕麥等食物,維生素D3多存在於鮭魚、雞蛋、牛肉、乳製品及部分藻類等食物,或者在上午11點至下午三點之間(有效吸收紫外線B的時間),曬15分鐘左右的太陽,人體也可自行合成維生素D3。若日常飲食較不均衡,也可選擇保健食品來補充維生素D,由於維生素D為脂溶性維生素,故在選購時建議可搭配魚油或鈣等複方成分加乘養分的吸收利用率,或者選擇在飯後食用,聰明的選擇與食用保健食品能讓營養補充事半功倍。

維生素D3真的會導致失智嗎?活性與非活性D要選擇哪一種?

不管是日曬、食物或是保健食品中含有的維生素D2和D3,都屬於非活性型態。攝入人體後必須要經過肝臟及腎臟的轉換,變成活性型態的的維生素D,才有功效。

不過,活性型維生素D屬於藥品,需要醫師開立處方才能使用(一般用於腎臟功能不全或洗腎患者),若一般人直接補充活性型維生素D,可能會引發高血鈣症或高血磷症,故日常保養不建議補充活性維生素D,除非是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再依醫師處方進行使用。

日常生活中取得的食物或保健食品所含的維生素D都是屬於非活性型態,人體會有調控機制,根據身體需求再進行轉換,故相對於活性型維生素D,是比較安全的!

至於網路上曾掀起討論話題「國衛院研究:老年人長期、高劑量補充維生素D,失智風險不減反增」,其實該研究是針對「活性維生素D3」的動物(小鼠)實驗結果。

一般我們在網路或藥妝店購買到的保健食品維生素D3都是非活性型態,故其實不需擔心長期補充維生素D會提高失智風險!!

 

 

 

 

延伸閱讀

„專家教你如何挑選和如何吃魚油!

„維生素D搭配什麼吃最好?

„魚油什麼人不能吃?凝血功能異常者和30週以上孕婦等6種族群一定要小心!

 


 

   醫神方Instagram

醫神方Facebook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