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原因容易導致自律神經失調?8大預防保健方法一次了解!

本文由 國家高考合格食品技師 詹棠璘 撰寫 

目錄

u自律神經失調是什麼?有哪些症狀?

u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哪些族群容易自律神經失調?

u自律神經失調多久可以復原?

u自律神經失調會復發嗎?預防自律神經失調的8大法

 

自律神經是身體的自動調節系統,掌控心跳、血壓、消化等生理機能,當長期壓力或生活不規律時就會導致失調,進而影響身心健康。由於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多變,了解根本原因,才能有效改善,本文帶您一同來了解自律神經失調造成的原因以及預防保健的方法。

自律神經失調是什麼?有哪些症狀?

自律神經失調指的是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功能失衡,導致身體無法適當調節心跳、血壓、消化、體溫和情緒等生理作用。

自律神經系統主要分為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主要負責提升心跳與血壓、讓身體進入高度警覺狀態、抑制消化與排泄;副交感神經則是負責休息與消化、降低心跳與血壓、促進消化與恢復、讓身體放鬆與修復。當這兩者無法平衡運作,就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

 

由於自律神經失調會影響全身各個系統,因此每個人症狀可能不太相同,而且可能時好時壞,以下是最常見的類型,如果出現超過3項以上的症狀,就要懷疑自己是否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

1. 心血管系統症狀

  • 交感神經過度活躍:心悸、心跳加快、血壓忽高忽低、胸悶、胸口有壓迫感。
  • 副交感神經過度活躍:血壓過低,容易頭暈、站起來時眼前發黑、手腳冰冷、循環變差。

 

2. 消化系統症狀

腹脹、胃痛、消化不良、反覆腹瀉或便秘、胃酸逆流、噁心想吐、食慾忽然變差或暴飲暴食。

 

3. 呼吸系統症狀

呼吸急促、緊張時容易感到喘不過氣、胸悶、吸不到空氣、無原因的過度換氣。

 

4. 睡眠障礙

自律神經失調會影響褪黑激素分泌,導致失眠、淺眠、多夢、半夜易醒、早上起床時仍然覺得累、白天精神不佳、嗜睡。

 

5. 身體疲勞與肌肉症狀

全身疲憊、容易累、肩頸與背部肌肉緊繃或酸痛、頭痛、偏頭痛。

 

6. 體溫與出汗異常

沒運動也會流汗、手腳冰冷或發熱、沒原因的突然發冷或發燒。

 

7. 情緒與心理症狀

焦慮、緊張、恐慌發作、情緒低落、易怒、憂鬱、無法集中注意力、記憶力變差、突然出現莫名的恐懼感。

 

8. 泌尿與生殖系統問題

無泌尿道感染但是卻有頻尿或尿急的症狀、女性月經不規律、男性性功能下降。

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哪些族群容易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失調主要原因通常與生活習慣、壓力和身體狀況有關:

1. 壓力過大

最常見原因,由於長期處於壓力狀態會導致交感神經過度活躍,使副交感神經無法有效調節,進而引發失衡。壓力來源可能包括工作、學業壓力、家庭、感情問題導致長期焦慮、憂鬱、情緒不穩。

 

2. 生活作息不規律

長期熬夜會使交感神經長期興奮,難以放鬆、睡眠不足、日夜顛倒或睡眠品質差,會使副交感神經無法正常修復身體

 

3. 飲食不均衡

過量攝取咖啡因,高糖、高油脂飲食或者長時間空腹或暴飲暴食。

 

4. 缺乏運動或過度運動

長期缺乏運動會使自律神經反應遲鈍,身體調節變差。反之,若長期高強度運動可能讓交感神經過度活躍,導致失衡。

 

5. 長期使用電子產品

藍光會影響自律神經的調節,長時間盯螢幕讓交感神經長期處於興奮狀態、睡前使用手機或電腦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影響睡眠。

 

6. 荷爾蒙變化

更年期女性雌激素下降,影響副交感神經、青春期荷爾蒙變化劇烈,影響情緒與生理機能;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低下也會影響自律神經的調節。

 

7. 身體疾病或慢性病

低血壓或高血壓、糖尿病會使血糖異常影響神經調節、貧血會影響大腦供氧,導致自律神經功能下降、腸胃疾病(如腸躁症)。

 

8. 個人體質與遺傳因素

有些人天生較容易受到自律神經失調影響,例如:對壓力與環境變化較敏感的高敏感族群、 完美主義者容易長期處於焦慮、緊張。

 

自律神經失調並不是單一疾病,而是一種功能性失衡,主要受壓力、作息、體質與生活習慣影響,以下族群特別容易出現自律神經失調:

1. 壓力大、長期緊繃

壓力會刺激交感神經,使副交感神經無法正常發揮作用,例如工作壓力大、長時間加班或責任重的上班族、考試壓力大或課業繁重的學生、身心疲憊的長期照顧者、情緒容易緊張的人。

 

2. 作息不規律

長期熬夜、日夜顛倒會影響自律神經運作,例如凌晨2~3點才睡或經常睡眠不足者、輪班工作者、日夜顛倒的生活習慣。

 

3. 長時間使用3C產品

過度使用電子設備會讓交感神經持續興奮,影響副交感神經的運作長時間盯著螢幕(手機、電腦、平板)、需要長時間使用電腦的工作者、喜歡熬夜追劇、打電動。

 

4. 飲食不均衡、愛喝咖啡或酒

一天習慣喝超過3杯咖啡或濃茶會使咖啡因過量捨取、愛吃重口味、油炸、高糖食物、飲食不規律、愛喝酒的人。

 

5. 缺乏運動或運動過量的人

運動能平衡自律神經,但太少或太多都可能失調,長期久坐、不愛運動的上班族或學生、過度運動者。

 

6. 天生敏感、易焦慮體質

個性較神經質、容易焦慮、容易受環境變化影響、情緒起伏大,容易緊張或憂鬱。

 

7. 曾經罹患重大疾病或手術後的人

疾病或手術可能影響自律神經功能,糖尿病、高血壓等長期慢性病患者、曾經開刀或重病恢復期或者內分泌失調(甲狀腺異常、更年期)。

自律神經失調多久可以復原?

自律神經失調透過調整生活習慣與接受適當治療是可以改善甚至痊癒的!自律神經失調通常不是永久性的疾病,而是一種身體調節功能失衡的狀態,當找到病因並調整後,身體是有自我修復能力可以逐漸恢復正常。然而,自律神經失調的恢復時間因人而異,取決於症狀嚴重程度與個人調整狀況:

1.輕微症狀

偶爾頭暈、心悸、睡眠不佳,若調整作息與壓力管理,約1~3個月內症狀會逐漸改善。

 

2.中度症狀

長期失眠、腸胃問題、情緒不穩,可能需要醫師或中醫協助積極調理3~6個月。

 

3.重度症狀

嚴重焦慮、恐慌、全身不適,須搭配醫療介入,如心理治療或藥物輔助。6個月~1年以上。

自律神經失調會復發嗎?預防自律神經失調的8大法

如果恢復後有持續保持良好習慣,通常不會復發,但如果長期壓力過大或作息混亂,自律神經可能會再次失衡,所以維持良好生活習慣才是王道!

透過調整生活習慣、壓力管理和維持身心平衡,大部分人都能預防自律神經失調,關鍵在於規律作息、健康飲食、適度運動與情緒管理,讓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維持平衡:

1.規律作息,不熬夜

良好的睡眠是自律神經平衡的關鍵

  • 每天固定時間睡覺,最佳入睡時段為晚上10~11點,因為這個時間點是褪黑激素分泌高峰,也能確保午夜 12 點到凌晨 3 點這段深度睡眠黃金期不被打亂,有助於身體修復和恢復能量
  • 睡前1~2小時避免3C產品,減少藍光影響幫助睡眠的褪黑激素分泌
  • 午休不超過30分鐘,避免影響夜間睡眠

 

2.壓力管理,放鬆心情

長期壓力是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的主因

  • 深呼吸可刺激副交感神經幫助放鬆
  • 冥想或瑜珈有助於穩定情緒、減少焦慮
  • 培養興趣紓解壓力

 

3.均衡飲食,少刺激性食物

飲食會影響自律神經的穩定性

  • 少喝咖啡、茶、或酒精飲品避免刺激交感神經
  • 多攝取Omega-3、B群,有助於神經修復
  • 避免暴飲暴食或過度節食,讓血糖處於穩定狀態才能減少自律神經波動

 

4.適度運動,促進血液循環

  • 運動能夠平衡交感與副交感神經,每週至少累積15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超慢跑、快走、游泳、騎腳踏車
  • 避免過度激烈運動,過度運動會讓交感神經過度興奮
  • 伸展運動或瑜珈有助於放鬆肌肉、緩解神經緊繃

 

5.避免長時間使用3C產品

電子設備大多會發出干擾自律神經的藍光,進而影響睡眠且對眼睛也會造成傷害

  • 睡前1~2小時避免使用手機或電腦等3C設備,大腦才有時間和適當環境條件進入放鬆狀態
  • 每使用30分鐘3C產品,休息5~10分鐘,減少眼睛與大腦疲勞
  • 若需長時間使用電腦,可使用護眼模式或藍光濾鏡

 

6.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避免過度焦慮

情緒起伏會影響自律神經,可適時向朋友或家人傾訴心情以減少內心壓力,若長期有焦慮或憂鬱感,建議尋求心理諮詢。

 

7.調整呼吸模式,穩定自律神經

呼吸方式也會影響神經系統的運作,可嘗試腹式呼吸法,即深吸氣、緩慢吐氣,有助於刺激副交感神經,或者每天早晚各5分鐘練習深呼吸,也有助於減少壓力與焦慮感。

 

8.適當補充維生素與營養

  • 維生素B群能幫助神經穩定與修復
  • Omega-3有助於減少身體產生發炎反應、促進腦部健康
  • 鎂有助於放鬆神經、減少焦慮

 

延伸閱讀

維他命B群功效有哪些?吃多少?什麼時候吃最好?

維他命B群是什麼?3分鍾了解食物來源、作用、副作用!

誰需要維他命B群?B群推薦怎麼挑!6大關鍵報你知!

2025魚油型態挑選全攻略:如何挑選rTG、TG、EE型魚油?

2025魚油挑選指南:5大原則從濃度、型態選擇高品質魚油

 


 

   醫神方Instagram

醫神方Facebook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