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酸不只孕婦需要!更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營養素!
本文由 國家高考合格食品技師 詹棠璘 撰寫
目錄 |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統計資料,在台灣心血管疾病是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截至2023年,心臟疾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位,腦血管疾病位居第四位。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吸煙和壓力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也隨之增加。儘管醫學進步,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國人健康的重大威脅,早期預防和維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本文將帶您一同來了解心血管疾病的成因、危險因子以及預防保健。
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有哪些?
心血管疾病泛指影響心臟與血管運作的疾病,最常見的類型包含:
1.冠狀動脈疾病
動脈內壁因膽固醇堆積而變窄形成動脈粥狀硬化,使血管阻塞導致心臟供血不足而產生心絞痛,特別是在運動或處於壓力下會感到胸悶、壓迫、氣促、疲勞,嚴重時可能引發心肌梗塞使心肌缺血壞死。
2.高血壓
因為遺傳、壓力、肥胖、高鹽飲食使動脈硬化,影響血液流通,多數無明顯症狀,有些人會出現頭痛、頭暈、耳鳴的症狀,長期處於高血壓狀態會損害心臟、腎臟、腦血管,增加心肌梗塞、中風風險,甚至可能導致心臟肥大或心衰竭。
3.心肌梗塞
血栓或動脈硬化造成冠狀動脈完全堵塞,導致心臟供血中斷,通常會出現劇烈胸痛甚至延伸至左臂和下巴、冒冷汗、噁心、呼吸困難,不過糖尿病患者可能無感,但會感到極度疲勞,若有出現疑似症狀,黃金治療時間 1-2 小時內立即就醫。
4. 心律不整
高血壓、心臟病、電解質不平衡容易導致電傳導異常而使得心跳過快、過慢或不規律,會感到心悸、頭暈或胸悶,造成心房顫動或心室顫動而增加中風風險,嚴重時可導致昏厥、心臟驟停甚至猝死。
5. 中風
中風分為兩種:血管阻塞或者腦部缺血稱為缺血性中風、血管破裂或腦內出血稱為出血性中風,常見症狀以FAST 原則區分如下,嚴重可能造成癱瘓、語言障礙或認知功能下降:
- F(Face)臉部歪斜、不對稱
- A(Arm)手臂無力、不能抬高
- S(Speech)說話含糊、不能完整表達
- T(Time)立即送醫,黃金治療時間3~4.5小時
6. 心臟衰竭
由於長期處於高血壓狀態或者患有冠狀動脈疾病、心臟病,導致心臟無法有效運作,常見症狀包含躺下時會呼吸困難、腳踝或腿部水腫、嚴重疲勞、運動耐受力下降,嚴重恐導致肺積水、腎功能衰竭。
7. 主動脈瘤與主動脈剝離
高血壓、動脈硬化或遺傳易使動脈壁變薄弱而導致血管膨脹或撕裂,典型症狀為會出現突發且劇烈撕裂感胸痛或背痛,可能導致內出血、休克,通常死亡率極高。
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有哪些?
1. 慢性病或代謝異常者
- 高血壓:長期除於高血壓狀態會增加心臟負擔,導致動脈硬化、心衰竭、中風等風險。
- 糖尿病:高血糖易使血管內壁損傷,增加動脈硬化風險,使心臟病風險提高 2-4 倍。
- 高膽固醇或高三酸甘油酯:LDL(壞膽固醇)過高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增加冠心病風險;HDL(好膽固醇)過低會降低身體清除血脂的能力。
- 慢性腎臟病:腎臟功能受損會影響血壓與電解質平衡,進而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
- 肥胖或代謝症候群:腹部肥胖(腰圍男>90cm,女>80cm)或患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肥胖等代謝症候群。
2. 生活習慣不良者
- 吸菸者:吸菸會損害血管內壁,加速動脈硬化,導致心肌梗塞與提高中風風險,此外,吸二手菸也會影響心血管健康。
- 酗酒者:過量飲酒可能導致高血壓、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
- 缺乏運動:久坐不動會導致血液循環不良、肥胖、膽固醇異常,增加心血管負擔。
- 高壓力、長期焦慮者:壓力會促進腎上腺素分泌,導致血壓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 高鹽、高油、高糖飲食:高鹽易造成高血壓,影響血管彈性、高油或高膽固醇飲食會增加動脈粥狀硬化風險、高糖容易導致胰島素阻抗或罹患糖尿病,間接影響心血管健康。
3. 特定年齡與遺傳族群
- 年齡超過 45 歲的男性或55 歲的女性:隨著年齡增長,血管彈性降低、動脈硬化風險上升。再者,由於女性更年期後因雌激素下降,保護心血管的作用減少,也會增加風險。
- 有家族病史者:如果父母、兄弟姊妹在男性55 歲或女性65 歲前發生心血管疾病,罹患風險會提高。
- 曾經發生心血管事件者:曾病發心肌梗塞或中風的人,未來復發的風險更高。研究指出,東亞人與非洲裔種族罹患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較高。
4. 其他特殊狀況
- 患有自體免疫疾病者,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 慢性發炎可能促使動脈粥狀硬化、血管狹窄,增加心血管風險。
- 長期服用口服避孕藥的女性可能會提高血栓風險,增加心肌梗塞或中風機率。
- 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因為在睡眠時反覆缺氧會導致血壓升高、心律不整,增加心臟病風險。
心血管疾病的前兆有哪些?
心血管疾病在發作前通常會有一些警訊症狀,如果能及早發現並施以適當的措施,是可以大幅降低嚴重併發症發生的風險:
1. 胸痛、胸悶、心絞痛:在活動時胸口感覺壓迫、緊繃、灼熱或悶痛,甚至擴散至左肩、手臂、下巴、背部,但是休息後會緩解,但若胸痛超過 10 分鐘仍無法緩解,需立即就醫,可能出現此前兆的心血管疾病包含冠狀動脈或心肌梗塞。
2. 呼吸困難:爬樓梯、走路時感覺費力或者輕微運動就容易喘,靜止狀態也感覺呼吸困難,躺下時更嚴重,必須坐起來才能舒緩,可能出現此前兆的心血管疾病包含心臟衰竭或心臟病發。
3. 頭暈、暈厥、極度疲倦:突然感到頭暈、站不穩、持續感到極度疲倦、沒有原因地容易累,甚至昏倒,可能出現此前兆的心血管疾病包含心律不整、低血壓或心衰竭。
4. 心悸:心跳加快、跳動不規則或漏拍的感覺,並伴隨頭暈、胸悶、氣促時,可能是心房顫動或心律不整的前兆,會增加中風風險,甚至可能導致猝死。
5. 四肢水腫:腿部或腳踝腫脹,按壓後皮膚不易回彈,此外,手指或臉部也可能出現腫脹,體重也會在短時間內明顯增加,若出現此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衰竭或腎臟問題所產生的前兆。
6. 皮膚異常:臉色蒼白、嘴唇發紫、冒冷汗或者莫名大量流汗,很有可能是心肌梗塞或嚴重低血壓的前兆。
7. 腸胃不適:胃部灼熱感、反胃等類似胃食道逆流症狀或噁心、嘔吐感,是女性心臟病發作的常見症狀,此外心肌梗塞也會有此症狀出現。
8. 夜間咳嗽或睡眠障礙:躺下時容易咳嗽或感到呼吸困難、半夜容易因喘不過氣而醒來,是心臟衰竭或睡眠呼吸中止症都會出現的前兆。
如果劇烈胸痛超過 10 分鐘、胸悶合併冒冷汗、噁心、呼吸困難、突然失去意識或昏厥、手臂、臉部或身體一側突然無力或麻痺、說話含糊等症狀,務必立即就醫。
心血管疾病如何預防?
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若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就能有效降低死亡率與併發症風險,高危險族群更應該定期檢查和維持健康生活習慣!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關鍵在於調整生活與飲食習慣:
1. 健康飲食
「地中海飲食」或「得舒飲食」已被證實能降低高血壓、膽固醇、血糖,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地中海飲食」特色是以蔬食為基礎,並多吃魚類、海鮮,少吃紅肉、加工肉的飲食型態;「得舒飲食」是以豐富的蔬菜、水果及低脂乳類為主,搭配適量的全榖類、核果類及低脂肉類。少吃加工食品、反式脂肪(速食、餅乾、奶精)、高鹽食物(泡麵、醃漬食品)、過量紅肉(牛、羊、豬)。
2. 控制三高
- 血壓< 120/80 mmHg、少鹽飲食。
- 膽固醇健康數值應維持LDL<100 mg/dL、HDL>50 mg/dL,可多攝取含Omega-3的深海魚或亞麻籽、少吃肥肉、奶油、炸物等含飽和脂肪的食物並戒菸戒酒。
- 空腹血糖應<100 mg/dL,減少精緻糖攝取並均衡飲食,避免血糖大幅波動。
3. 規律運動
每週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運動,例如快走、游泳、騎腳踏車並減少久坐時間,每 30 分鐘起來活動 5 分鐘。
4. 控制體重與腰圍
BMI 18.5 – 24、男性腰圍 < 90 cm、女性腰圍 < 80 cm。
5. 遠離不良習慣
戒菸酒、避免長期熬夜,確保每天滿足7-9 小時睡眠。
6. 減少壓力
深呼吸、冥想、瑜珈、多接觸大自然、適度運動。
7. 定期健康檢查
40歲以上或有家族病史者建議每年安排身體檢查。
哪些保健食品能預防心血管疾病?
除了調整生活習慣與飲食外,有許多營養素對降低膽固醇與保護心血管健康具有潛在益處,選擇適當的保健食品,並搭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維持良好的心血管功能:
1.魚油或藻油
含有Omega-3 脂肪酸(EPA+DHA)有助於降低三酸甘油酯、減少發炎反應、改善血管彈性、降低心律不整風險。
2.葉酸
葉酸可透過降低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物質高半胱胺酸水平來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此外葉酸也有助於改善內皮細胞功能,使血管擴張更順暢,降低高血壓風險。研究指出,葉酸攝取不足的族群,適量補充葉酸有助於降低中風風險。
3. 輔酶 Q10
具強效抗氧化作用,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改善心臟功能、幫助降低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
4. 紅麴
功效成分Monacolin K,是一種類似降膽固醇的藥物,能抑制膽固醇合成,降低 LDL 膽固醇
有助於降低高血壓。需注意的是,若本身正在服用降膽固醇藥物,可能與降膽固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需諮詢醫生。
5. 大蒜萃取物
功效成分為蒜素,能降低血壓、抗氧化、抗發炎、降低 LDL 膽固醇、增加 HDL。
6. 植物固醇
植物固醇能減少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降低 LDL 膽固醇。
7. 維生素 D
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8. 綠茶萃取物
功效成分兒茶素 EGCG能抗氧化、抗發炎、有助於降低 LDL 膽固醇。
9. 可可多酚
改善血管功能、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血壓。
10. 纖維素
例如洋車前子,能幫助降低 LDL 膽固醇、穩定血糖。